走进多彩的蘑菇世界

图力古尔

14课时

20

30

开课学校:吉林农业大学

    

开课时间:-

开课平台:学银在线

开课状态: 开课中

进入课程

《多彩的菌物世界》课程共分5讲,225分钟。由三名教授讲课。第一讲“走进多彩的菌物世界(一)”向学生讲授“什么是菌物?”、“世界上有多少菌物?”、“菌物分类系统及其演化”、“菌物与人类的关系”和“菌物与人类历史文化”,把大家由浅入深地带入多彩的菌物世界的文化画廊。第二讲“走进多彩的菌物世界(二)”向学生讲授“如何观察和研究菌物?”、“如何采集和拍摄菌物?”、“菌类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把大家潜移默化中带进大自然中的多彩的菌物世界。第三讲“巧夺天工的菌物形态结构”讲述不同菌物类群的奇妙的形态特征和基本术语,阐明菌物的生长发育规律,让学生掌握菌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精美的基本结构。第四讲“色彩斑斓的菌物多样性”讲述魔幻般绚丽的菌物多样性,展现最近菌物多样性研究成果拓宽学生的视野,从中得到启迪和对菌物、对生物、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欣赏,提高学生的保护资源的意识。让学生了解我国食药用菌的自古以来的应用及开发利用情况和前景。第五讲“不可貌相的有毒菌物”讲述从低等到高等的不同类群菌物中的有毒种类及其毒素和中毒机理,通过传播毒菌识别等方面的科普知识,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毒菌的毒性及其利用价值和预防措施及方法。

图力古尔

从事菌物多样性研究,提出并完善了大型真菌为代表的菌物物种多样性编目,种群多样性及维持机制,群落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濒危菌物的等级划分和濒危机理与解濒等有关菌物多样性及其保育理论体系。采集真菌标本1.5多万份,发现中国新记录真菌120多种,各省、区新记录300多种,命名2新属25个新种,为我国菌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了解提供基础资料,部分种类已成功驯化,为食药用菌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全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作品(图书类)银奖(2014),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5)、二等奖(2014)和三等奖(2011),吉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013)。荣获国务院第六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2014)。




包海鹰

主要从事中药学和生药学教学与科学研究,尤其菌物生药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质量评价及新产品研发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研究。在导师李玉院士的指导下,开拓了菌物生药学新兴交叉学科,并在生药学学科创造性地设置了菌物药方向,已培养硕士研究生70余名,博士研究生6名。主讲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中药学》、《菌物化学》、《药用菌物学》、《菌物作物质量评价》《中药药理学》、《现代药理学》、《生命科学导论》等多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其中《中药学》课被评为吉林省精品课程。是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菌物药二级实验室和药用菌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室主任;是吉林农业大学中药学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和吉林省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人。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获六项国家发明专利。主持了十余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厅项目等科研课题。获吉林省科技进步奖3项。著有《毒蘑菇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等专著。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十一五规划教材《中药学》,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教材。多次荣获吉林省教育厅、长春市教育工会和吉林农业大学的师德明星奖。

包海鹰教授带领其团队在菌物药的本草考证、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筛选出了许多抗肿瘤、增强免疫等方面的活性成分。现正开展挖掘整理我国民间、民族及中药中的传统菌物药,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探讨其“三性”(药性、活性、毒性)及其用药规律、作用机理及体内代谢途径,更深入研究菌物药活性机理,为传统菌物药的功效提供现代科学依据,研制开发疗效确切、机理清楚的菌物药新产品,培养本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

田恩静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型真菌分类学及分子系统学、珍稀菌物引种驯化及扩繁、菌物种质资源保育与利用等。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主持吉林省重大项目子项目1项,主持完成校内科研基金课题1项,作为主要参加人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厅级项目6项,取得科技成果2项,参加选育食用菌新品种2个,参加颁布省级标准2个,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重点期刊论文7篇、核心期刊论文2篇,会议论文2篇,作为第二作者出版《中国真菌志——球盖菇科》1卷,参编著作1部,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得吉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1项;主持吉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1项,参加完成校级教改课题1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篇,指导本科生校级优秀毕业论文1篇。










弹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