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热力学》

孙志坚

64课时

105

3

开课学校:浙江大学

    

开课时间:-

开课平台:学银在线

开课状态: 开课中

进入课程

工程热力学主要研究热与功的相互转换规律,以及清洁高效利用能源的基础理论。是能源动力类专业最重要的基础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化工、材料、电气、控制、建筑等学科交叉的基础平台课程。 工程热力学在浙江大学的历史可追溯到30年代浙大西迁前的基础课程热学和热动力机械,具有86年的历史。历史传承,教学团队深感责任重大,通过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结合本科生创新实践等十几项与课程建设有关的教改项目,2016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20年成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孙志坚

孙志坚,浙江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工程热力学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负责人。主持和参加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6项,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浙江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主编工程热力学网络课程1部,参加编写教材1部,发表教学改革论文5篇。指导本科生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获浙江大学首届“启真杯”学生十大学术新成果 1 项。目前研究方向为强化传热技术及新型高能效传热元件的研制与设计优化、电子器件散热技术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烟气余热深度回收等能源系统的评估与优化。主持和参加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和横向科研项目等三十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俞自涛

俞自涛,浙江大学教授,博导,工学博士,美国Nebraska-Lincoln大学机械工程系访问学者、瑞典皇家工学院能源技术系访问博士后。现任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

主要从事高性能传热元件和先进传热流体的强化传热理论研究,以及工业余热利用技术、吸收式热泵技术、太阳能热利用技术、以及分布式能源系统优化等方面的研究。近3年来,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主持电力、环保、热力等重点行业企业的研发咨询课题20余项。发表文章SCI论文31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0项。

作为主讲教师为能源系本科生主讲核心课程3门:《工程热力学》(双语),《工程流体力学》(双语),《传热学》(双语);建设,担任研究生全英文课程《高等工程热力学》主讲教师之一;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热工实验》建设。2009年、2014年、2018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次,2017年获得浙江大学唐立新教学名师奖,2018年获得浙江大学第八届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奖。 

 

人生态度:笑对众生,总有办法~

人生信条:认真工作,简单生活~

人生公式:阅读+思考+执行+坚持=成长

 


郑梦莲

郑梦莲,浙江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功能语言学会会员。研究方向主要围绕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研究、以及含储能的能源系统优化算法、经济性和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在液流电池技术研究方面,主要研究内容围绕液流电池的流场优化研究(包括特定应用场景下的电解液流速优化、单电池流道优化和电堆系统优化)、新型电解液在新型电极材料中的传质机理研究等;在含储能的能源系统研究方面,主要研究内容围绕系统建模、数据挖掘和动态调控优化。

杨卫娟

杨卫娟,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76年出生,200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2008年晋升为副教授。2011-2012年在北京国家科技部高新司借调工作,2013.8-2014.8月在美国普渡大学化工系访学。2016年晋升为教授。

主要从事能源与环境领域的燃烧科学与技术研究,包括煤粉清洁高效燃烧分级转化、微尺度气体/液体燃料燃烧及能源系统,和含能金属特定气氛下燃烧及能量利用三个主要方向。

主持负责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支撑计划各类纵向/横向等20余项。获2004年玉溪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6年度煤炭工业十大科学技术成果奖, 2007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3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2016年中国专利优秀奖,2017浙江省专利金奖。授权发明专利50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EI论文100余篇。指导“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项目1项并获二等奖,浙江大学20042005学年春夏学期优秀班主任,2013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




张彦威

张彦威,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浙江省工程热物理协会副监事长。2003年获浙江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学士学位,同年保送硕博连读。2008获浙江大学工程热物理博士学位,2008-2010年浙江大学师资博士后、讲师,2011年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同年晋升副教授,2013年晋升博士生导师,2013-2014年美国犹他大学访问学者,2016年晋升教授。

研究领域为氢能、太阳能、能源转化利用中的材料、催化和煤基燃料高效清洁利用。主要研究方向:(1)太阳能光热协同合成碳氢燃料;(2)水分解制氢及二氧化碳转化利用;(3)先进能源材料设计、应用及纳米催化;(4)第一性原理量子力学及分子动力学计算;(5)煤粉高效清洁燃烧,污染物协同脱除及煤炭分级资源化利用。

获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子课题、863项目子课题及各类企业合作项目20余项。研究成果在ACS CatalysisNano Energy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Applied Ener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和国内期刊EI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合著中文专著1部,参编英文专著1部。受邀担任教育部博士学位论文通讯评议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Applied Energy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中国太阳能学报》等20余个国内外期刊审稿专家、国内外系列学术会议主席和分会场主席。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加拿大国际制氢会议最佳论文奖,《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年度优秀作者、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浙江大学先进工作者、浙江大学优秀本科生班主任,浙江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奖励和荣誉称号。


林青阳

林青阳,研究员,博导,入选浙江大学“百人计划”。2015年博士毕业于英国帝国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5-2020年加入英国工程院院士Martin J. Blunt教授研究组从事博士后(Research Associate)研究。202010月加入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任“百人计划”研究员。主要从事多孔介质多相流动的理论研究,基于实验室微尺度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及同步辐射光源(Synchrotron)的等三维成像技术,结合孔隙尺度数字模拟,探究孔隙中多相流传热传质机理与调控机制。发表论文40多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20篇),Google Scholar引用次数超过1500次,h-index 23 ,研究成果发表于Engineering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Applied Energy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Water Resources Research期刊。该研究方向在能源储存和催化转化领域有重要前景和应用。


弹窗